...

品非遗

民俗非遗 || 眉户戏

“眉户戏”也叫“迷胡戏”、“曲子戏”和“折子戏”,是流行于山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青海、甘肃和宁夏等地区的地方戏曲之一。眉户曲子,源远流长。《辞海》上说它是“我国古代起源于民间的歌曲”。眉户戏最早流行于秦岭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一带,故名“眉户"这里自古盛行小调、情调、樵歌、牧歌、童谣以及孝歌,眉户曲子就是在这些民间歌谣的基础上,经历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乐师加工而成的。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,古称“清曲调”。而由曲子发展为眉户戏曲,则是在陕西东府的华阴、华县一带。眉户戏的唱腔韵调富于抒情,与“郑声”诸多相似。“郑声”委婉靡靡,是郑国人民以小调歌谣抒发男女爱情的歌声,而华阴、华县正是周初的郑国地域。而在关中,眉户被分为东,西两路。关于东路眉户,流传有“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(指吊线木偶),二华的眉户天下传”的说法。

眉户戏属秦腔派戏,最初流行在陕西关中。清朝乾隆年间,随着秦腔等戏曲艺术的发展,眉户戏也逐渐得以完善和成熟,从而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曲艺形式,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剧目。民间俗称秦腔为“大戏”,称眉户戏为“小唱”,这正是二者的区别所在。秦腔是供上流社会观赏的正规的舞台艺术。眉户戏则是民间用来自娱自乐的地摊小戏;前者的剧目大多取材于《列国志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《杨家将》等一些重大的历史传说故事,后者的剧目则大多取材于《西厢记》《白蛇传》《薛平贵平西》等故事性较强、情感色彩较为浓厚的民间话本,还有一些是民间文人创作的宣扬惩恶扬善、忠孝仁义思想的故事以及对人情世态的讽喻之作前者表演朴实、粗犷、深刻,富有夸张性,唱腔以高亢激昂见长,表现出原始、豪放、粗犷的特点;而后者则趋向于柔和清丽。偏重于情感性和趣味性,唱腔委婉缠绵,表现出悠扬、婉转、深沉、诙谐的特点;秦腔的音乐特点是大锣大鼓冠冕堂皇,而眉户戏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,辅之以板胡、海笛、响铃、响木,委婉细腻,优美动听。眉户戏原本是流行于陕西的地方性剧种,地隔千里,交通阻塞的陕北眉户戏曾几何时流传到临夏地区,已无史籍可考。据一些老辈艺人介绍.至迟在清朝光绪年间,“眉户戏”已在临夏广泛流行。其来源主要有三个,一是政界人士延请陕西艺人来地方演出并教授培养本地艺人;二是军界官方剧团为丰富节目内容延请陕西艺人来本地授徒传艺;三是本地往返于陕西关中的行商中的曲艺爱好者学艺后回乡传授。

河州眉户戏在演唱形式上仍保留有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。其唱本多为折子戏。如《花园卖水》《张连卖布》《花亭相会》《拾玉的区别所在:秦腔是供上流社会观赏的正规的舞台艺术,眉户戏则是民间用来自娱自乐的地摊小戏;前者的剧目大多取材于《列国志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《杨家将》等一些重大的历史传说故事,后者的剧目则大多取材于《西厢记》《白蛇传》《薛平贵平西》等故事性较强、情感色彩较为浓厚的民间话本,还有一些是民间文人创作的宣扬惩恶扬善、忠孝仁义思想的故事以及对人情世态的讽喻之作前者表演朴实、粗犷、深刻,富有夸张性,唱腔以高亢激昂见长,表现出原始、豪放、粗犷的特点;而后者则趋向于柔和清丽。偏重于情感性和趣味性,唱腔委婉缠绵,表现出悠扬、婉转、深沉、诙谐的特点;秦腔的音乐特点是大锣大鼓冠冕堂皇,而眉户戏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,辅之以板胡、海笛、响铃、响木,委婉细腻,优美动听。眉户戏原本是流行于陕西的地方性剧种,地隔千里,交通阻塞的陕北眉户戏曾几何时流传到临夏地区,已无史籍可考。据一些老辈艺人介绍,至迟在清朝光绪年间,“眉户戏”已在临夏广泛流行。

主办: 临夏县文化馆
地址: 临夏县文化馆
电话: 139-2569-2566

本平台所发布的各类图片、视频资源版权归临夏文化馆所有,若要进行公益性使用,请联系文化馆授权,未经允许不可商用,我馆将依法保留追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