莲花镇在甘肃省临夏县最北端,依山傍水,四周群山环绕,银川河、大夏河在这里与黄河交汇,通过码头水路可与永靖县、东乡县相通,西经莲鹦路可通往积石山县,形成了临夏县乃至临夏州独一无二的水陆相通的“金三角”地带。凭借着15万亩的水域资源和红色景观,以及便利的交通,现在莲花镇已成为集旅游、休闲、度假、特色产业为一体的新型乡村小镇。
莲花古镇
5月下旬,记者去往莲花镇,寻找那里的红色记忆。
莲花镇在甘肃省临夏县最北端,依山傍水,四周群山环绕。
随着莲花码头、护岸工程、塔莲公路、临贾二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相继建成,莲花镇形成了水路并举、四通八达的库区交通网。15万亩的莲花湖水域,碧波荡漾,山峦倒映,水天一色,船舶往来,野鸭成群,可与南国水乡相媲美,水库中特产的黄河鲤鱼更是上等佳肴。
由于莲花镇位居半山半川地带,依山傍水,气候湿润,光照充足,种植花椒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。这里出产的“大红袍”花椒色泽艳丽、味道纯正,深受省内外花椒市场的青睐,每年都有来自四川、山东等外省市的客商慕名而来收购,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,莲花镇已成为临夏地区花椒产品的重要集散地。
莲花镇因莲花古渡而得名,据史书记载,莲花古渡始于汉朝,汉唐以来直至民国时期,莲花古渡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,凡西进青海、新疆,南入西藏,必从此渡河,是重要的交通要道。
说到渡口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最常见的意象,比如“西洲在何处?两桨桥头渡”“渡口唤船人独立,一蓑烟雨湿黄昏”“山寺鸣钟昼已昏,渔梁渡头争渡喧”,如此柔美的诗句似乎才贴近莲花古渡字面的意味,但谁能想到,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,70多年前,王震将军率领大军抢渡黄河,发起兰州战役左翼攻势,挥戈西进,挺进青海、新疆。
在莲花古渡,英雄的临夏各族人民,用古老的皮筏,运送解放军抢渡黄河天堑,创造了皮筏摆渡史上的一大奇迹,为解放青海和新疆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
《黄河不会忘记》雕塑
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
在碧波荡漾的炳灵湖畔,离寺沟峡口不远的北岸,莲花古渡王震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抢渡黄河的群雕巍然屹立。
这座名为《黄河不会忘记》的雕塑于1997年10月建成,它主体高4.9828 米,表示渡河的时间是1949年8月28日,栩栩如生的三名战士整装待发,代表参加渡河的三军,一名船工代表帮助解放军渡河的500名水手。10张鼓胀的羊皮扎成的筏子代表十万大军,泛起的七朵浪花代表临夏的7个兄弟民族。
同年,纪念王震大军抢渡黄河的红色陈列馆也正式动工修建,馆内主要由花瓶型拱门、主题雕塑、纪念碑、陈列室等建筑组成。2015年,这座陈列馆扩建,并更名为“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”。扩建后的纪念馆占地16亩,陈列室面积为520平方米,分《解放临夏》《抢渡黄河》两个单元,用大量的珍贵照片、文物和影像资料反映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。
离雕塑不远的岸边,是一座古典建筑风格的两进古民居院落“黄河人家”,花圃里芍药、美人蕉怒放,传统特色的木雕砖雕极富有装饰美,庄重肃穆的纪念馆、飞檐翘角的园林景观和碧水蓝天的库区,共同构成了古渡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文/掌上兰州·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
图/掌上兰州·兰州晨报记者 田蹊
历史小资料
王震大军抢渡黄河
1949年秋,王震将军率部十万大军,发起兰州战役左翼攻势,于8月22日和平解放临夏,解放军第一兵团部率第一军、第二军和第六军一八四师、一八五师分别进至永靖县的莲花、循化和大河家渡口,着手抢渡黄河的各项准备。
在部队首长的亲自指挥下,军民密切配合,昼夜奋战架设浮桥。仅两天时间,从黄河南岸用5只木船,搭架1座简易浮桥直到中流。此时正值黄河汛期,浪大水急,搭成的浮桥在25日夜晚被河水冲垮,架设浮桥渡河的计划被迫放弃。于是,部队首长做出决定,依靠群众用皮筏摆渡,在莲花渡口以扯船为主,组织水手抢渡黄河。
不到两天时间,组织水手500人,筹集牛、羊皮筏150多只,木船2条。28日,水手们紧握桨杆,从渡口夜渡解放军100名,抢占黄河北岸的古烽火台,控制东、西、北通道,掩护大军渡河;再抢占北岸王家大山,歼灭两个骑兵连守敌,建立山头阵地,保证大军顺利渡河。
由于木船数量少,战马又不能上皮筏摆渡,直接影响着进军速度,后来根据群众建议,把战马分成若干群,牵一强壮战马在前面凫水引渡,再把成群战马赶入河中,让两名水手泅水尾随驱赶渡河。
经过连续几天的日夜奋战,9月4日,靠筏子,一军和二军四师及十团、十二团10万大军、2000多匹战马及军资在莲花、循化、大河家安全顺利渡河,后为解放青海和新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