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时节,绿意盎然。进入临夏县莲花镇,沿着碧波荡漾的刘家峡库区行走一段距离,便可见参天绿树掩映下的临夏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。
站在馆前,昔日军民齐心、夜以继日抢渡黄河的紧张场景已经化为一片宁静,但革命英雄不惧艰难、奋勇直前的精神永存临夏人民心中。
寻访与重温
临夏县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位于临夏县城东北约57公里,莲花渡口南500米处。沿标示牌前行进入纪念馆,拾级而上,映入眼帘的先是圆形拱门——连心园。连心园寓意军爱民,民拥军,军民心连心。进入连心园,绿树成荫、鸟鸣其中,清幽雅致。
园中巍然屹立着一座“黄河不会忘记”主雕塑,雕塑高4.98米,寓意为1949年8月28日十万大军抢渡黄河;皮筏上有3名战士和10个羊皮胎,象征王震将军率领的十万大军;7朵浪花象征临夏地区的各民族群众;1名水手,象征协助抢渡黄河的500名船工。旁边有一座雕塑碑,碑正反面分别撰刻有《王震大军抢渡黄河碑记》和《纪念碑建造简记》。
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进入庄严肃穆的陈列室,可以看到陈列室分《解放临夏》《抢渡黄河》《今昔临夏县》三个单元,第一兵团进军临夏路线图、当地群众夹道欢迎解放军到来、筹措牛羊皮筏等渡河用具、在急流中牵着战马泅渡过河、今昔临夏县对比……馆内大量珍贵的照片、文物和影像资料带大家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。
再现与触动
1949年秋,王震将军率部十万大军,发起兰州战役左翼攻势,于8月22日和平解放临夏,解放军第一兵团率第一军、第二军和第六军一八四师、一八五师分别进至永靖县的莲花、循化和大河家渡口,着手抢渡黄河的各项准备。
庆祝临夏解放群众大会1949年8月25日
给部队腾房子、备灶具、找柴火,给解放军缝衣服、做军鞋、制炒面……当地各族群众用实际行动热切欢迎解放军的到来。
在部队首长的亲自指挥下,军民密切配合,昼夜奋战架设浮桥。仅两天时间,从黄河南岸用5只木船,搭架1座简易浮桥直到中流。此时正值黄河汛期,浪大水急,搭成的浮桥在25日夜晚被河水冲垮,渡河部队被迫放弃了架设浮桥渡河的计划。最终部队首长做出决定,依靠群众用皮筏摆渡,在莲花渡口以扯船为主,组织水手抢渡黄河。
纪念馆陈列室
经过3天的动员准备工作,群众主动拿出羊皮筏子150多副,500人报名充当水手,并筹集牛、羊皮筏150多只,木船2条。28日,水手们紧握桨杆,抢占黄河北岸的古烽火台,控制东、西、北通道,掩护大军渡河;再抢占北岸王家大山,歼灭两个骑兵连守敌,建立山头阵地,保证大军顺利渡河。
由于木船数量少,战马又不能上皮筏摆渡,直接影响着进军速度,后来听取群众建议,把战马分成若干群,牵一强壮战马在前面凫水引渡,再把成群战马赶入河中,让两名水手泅水尾随驱赶渡河。
馆内陈列物
河岸上红旗招展,人欢马叫,到了夜晚,火把将黄河两岸照得通明。渡河期间,当地群众不分男女,不顾安危,纷纷跳进黄河,推船拉纤、牵马抬炮,抢救落水战士,谱写了一曲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凯歌。
经过连续几天的日夜奋战,9月4日,靠筏子,一军和二军四师及十团、十二团10万大军、2000多匹战马及军资在莲花、循化、大河家安全顺利渡河,后为解放青海和新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传承与发展
1996年6月,为了纪念王震大军抢渡黄河的丰功伟绩,在临夏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,临夏县决定在莲花镇原尕垴渡口附近修建“王震大军抢渡黄河纪念馆”。
1997年1月,工程正式动工修建,首建纪念馆占地16亩,馆内主要由花瓶型拱门、主题雕塑、纪念碑、陈列室等建筑组成。
2003年9月,纪念馆被州委州政府列为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纪念馆建成后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,使莲花码头周边成为本地区水上度假旅游胜地,也吸引省内外广大游客驻足。
2015年,该县决定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纪念馆,并更名为“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”。
2017年7月,纪念馆建成,该项目总投资680万元,建设内容包括陈列室装修布展、围墙、大门、道路、园林绿化等附属设施。
年近花甲的吴志贤是纪念馆馆长,今年是他守护纪念馆的第20个年头。“我算是纪念馆发展的一名见证者,守着这座雕像,看着纪念馆一点点完善起来,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。”
历史照片
红色纪念馆是缅怀革命先烈、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当年种种场景已随时间的流逝慢慢散去,但红色历史历久弥新。羊皮筏子当军船,10多万大军摆渡黄河的历史如今依旧广为传诵,并成为激励临夏人民铭记革命历史、崇尚革命英雄、继承革命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。
预约时间段